小沙棘能否 長成大產業?
阜新日報記者孫耀輝
沙棘是一種落葉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風沙,可以在鹽堿化土地上生存,因此被廣泛用于水土保持。
沙棘作為我國的原產植物,自然分布在西北、西南、華北和東北廣大山區,而且大部分分布在我國“三北”地區。資料顯示,我國的沙棘面積在3000多萬畝以上,約占世界總面積的94%以上,人工營造的沙棘林面積也在逐年增加。
具體到我市,阜新有30多年的沙棘種植歷史,有超過10多萬畝的種植基地,還有從事沙棘深加工的龍頭企業。
綜合看來,無論是從經濟轉型,發展接續替代企業,還是建設沈阜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推進現代農業,沙棘都可以作為一種特色資源,讓它從小漿果長成大產業,發揮更大作用。
為什么這樣說?
首先,阜新地處遼西北,屬風沙半干旱地區,植樹造林任務重大。沙棘號稱是生態建設的先鋒樹種,其最大優點是耐干旱、耐瘠薄、有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不失為樹木種植的一種選擇。
其次,沙棘從果實到枝葉“全身是寶”。研究發現,沙棘是一種富含生物活性物質的天然植物,目前已發現的活性成分有190多種。沙棘中所含維生素種類之多、含量之豐富是任何其它果蔬無法比擬的,因此被賦予“維生素寶庫”“天然維生素之王”等美稱,有必要將沙棘的資源價值變成經濟價值。
在這方面,我市目前已形成沙棘種植——深加工——終端產品的產業鏈條。
與此同時,還要看到,我國已有沙棘深加工企業200多家,但多數規模小產量低,而且生產和銷售的沙棘產品都是大同小異的。舉例說,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沙棘產品是沙棘籽油、沙棘果油、沙棘飲料、沙棘濃縮汁和沙棘果粉,這些都是沙棘的初級加工產品。
一言以蔽之,科研滯后、高端產品少、品牌效應不明顯,沙棘產業化發展面臨著尷尬。
這樣的問題在我市也存在。
如何破解瓶頸?
關鍵還是拉長產業鏈條。沙棘加工企業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瞄準消費需求,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新品推出,贏得市場認可。實踐證實,凡是能夠做大延伸產業鏈的企業,往往能夠獲得更強的競爭優勢。只有走創新發展之路,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如此,依托資源和產業基礎,將小沙棘打造成大產業,為阜新增添一條金色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