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沙棘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研討會專家建言
科技創新為沙棘產業蓄能提速
沙棘是一種生態樹、健康樹、扶貧樹。如何深耕沙棘產業,助力沙棘產業健康發展?10月10日,全國沙棘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暨助力脫貧攻堅研討會在遼寧阜新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沙棘產業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圍繞這一課題進行了探討和交流。
良種選育是沙棘產業發展的關鍵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所長 張建國
蘇聯沙棘育種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育種工作歷時60余年,培育出“巨人”“金色”“豐產”“優勝”“渾金”“楚伊”“阿列依”等50多個新品種,其特點是果大、無刺或少刺,產果量達到每公頃8-10噸。蘇聯沙棘栽培面積最大時曾達10萬余畝,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經濟下滑,沙棘育種研究一度停滯,栽培面積大幅度下滑。
發展高新技術產品是沙棘產業的唯一出路
遼寧東寧藥業沙棘研究院院長 傅建熙
我國是一個沙棘資源大國,沙棘是我國原產植物,沙棘屬植物共有6個種和12個亞種,我國就占有6個種和8個亞種。我國的沙棘面積約占世界總面積的94%以上,可以說“世界的沙棘在亞洲,亞洲的沙棘在中國”。 我國對沙棘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始于1985年前后,1985年-1995年是我國沙棘研究和開發利用的黃金時代,各地沙棘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據統計,當時全國曾有沙棘加工企業200多家,開發的產品約200多種。但是由于在后續研究和開發利用上投入的資金和人力太少,研究沒能繼續深入進行下去,原有的沙棘工廠大部分也都是簡易的作坊式生產,產品單一、大部分產品都是低檔次的初級加工產品,由于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市場無競爭力,難以銷售。農民在沙棘種植上得不到實惠,沙棘在解決“三農”問題上也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所以從1995年以后,大部分工廠相繼倒閉,我國的沙棘產業處于低迷狀態。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沙棘資源開發利用率還不到總資源的1/10。 所以,要想改變沙棘產業“拿著金飯碗要飯吃”的現狀,就必須發展沙棘高新技術產品。從1992年起我們就開始了沙棘深層次的研究,特別是注意對沙棘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生代謝物質的開發利用研究。我們先后招收了5期研究生對沙棘黃酮和沙棘膳食纖維進行研究,發明了“三溶劑體系提取沙棘果總黃酮的方法”,使沙棘果的黃酮提取率達到了99%以上,沙棘黃酮的純度達到了83%以上。我們研究出了3種以沙棘黃酮為原料的藥品和4種以沙棘油為原料的藥品,其中醋柳黃酮片和復方牙痛寧擦劑已被正式批準為國家藥品,研究出的“沙棘果無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我們還分離出了沙棘多烯色素、沙棘蠟和沙棘鞣質等多種中間產品;以沙棘果泥渣為原料研制出了沙棘膳食纖維系列產品以及沙棘黑木耳和沙棘食用菌等。 沙棘的根、莖、葉、花、果、實都含有十分豐富的生理活性物質,具有極大的開發利用價值。如果說馬來西亞人把棕櫚樹稱作他們的“寶樹”和“搖錢樹”的話,沙棘就是我國“三北”地區人民的“搖錢樹”和“金飯碗”。那么,如何才能從這個 “搖錢樹” 搖下錢和使這個“金飯碗”盛滿美味佳肴呢? 我們認為,要深入研究沙棘的各種次生代謝物質和微量生物活性成分以及深度研發沙棘高新技術產品才是唯一可行的途徑。深入研究沙棘的各種次生代謝物質和微量生物活性成分可以找到沙棘治療各種疾病的物質基礎和闡明沙棘治病的機理。深度發展沙棘高新技術產品的優點在于:提高了沙棘的使用價值,增加了社會效益;提高了沙棘的經濟價值;延長了沙棘產業鏈,增加了沙棘的附加值。 發展沙棘高新技術產品發展可以節省資源,減少環境污染,還能促進沙棘產業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獲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深耕基礎研究沙棘產業前景廣闊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呂榮森
我國是世界沙棘大國,卻不是強國。這是因為我國在沙棘育種和醫藥生物化學研究等領域比較落后,每次的國際沙棘大會上,我們發表的論文數量相對較少。我認為,在發展沙棘產業的過程中,要加強沙棘產業的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性和深入性研究。
科企合作助力沙棘推廣應用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始建于1956年,是省政府直屬的綜合型農業科研機構,主要從事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等工作,是遼寧省農業科技的主力軍。多年來,在遼寧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兩年來事業單位的改革,也為遼寧省農科院的發展和建設注入了新動力。
版面呈現 |